中華5000年的傳統(tǒng)文化海納百川、博大精深!中國典籍對廉政的精彩論述浩如煙海,歷代清官廉吏的典型也舉不勝舉。其中,反映勤政務本、廉潔自律的廉政成語,更是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里的璀璨明珠,一筆一劃寫出風清氣正。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廉政成語,汲取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廉政智慧,筑牢拒腐防變、清正廉潔的思想堤壩。
【愛憎分明】ài zēng fēn míng
釋義
憎:恨。愛和恨的立場和態(tài)度十分鮮明。
出處
續(xù)范亭《延安五老》詩:"愛憎分明是本色,疾惡如仇不寬恕。"
故事
新文化運動的旗手魯迅先生,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。他對反動勢力和落后思想作堅決斗爭,而對勞苦大眾卻充滿著感情。
他在《自嘲》詩中寫道:"運交華蓋欲何求?未敢翻身已碰頭。破帽遮顏過鬧市,漏船載酒泛中流。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。躲進小樓成一統(tǒng),管他冬夏與春秋。"詩中的"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"成了魯迅先生一生愛憎分明的真實寫照。魯迅先生一生,對敵人堅決斗爭,毫不留情,用他手中那鋒利的筆,直刺敵人的要害。面對特務們寄給他的裝有子彈的信件,他毫不畏懼,仍然頑強地堅持戰(zhàn)斗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。先生對敵人"橫眉冷對",對勞苦大眾卻是"俯首甘為孺子牛"。
魯迅先生的侄女周燁在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》一文中曾寫道:在一個北風怒號的黃昏,爸爸媽媽帶她到伯父家去。走到離伯父家門口不遠的地方,看見一個拉黃包車的車夫坐在地上呻吟,原來車夫沒留心踩到碎玻璃,玻璃片插進腳底了。爸爸見此急忙跑到伯父家里,跟伯父一道拿了藥和紗布出來。他們把那個車夫上車子,一個蹲著,一個半跪著,給車夫處理好傷,伯父又掏出一些錢來給他,叫他在家里休養(yǎng)幾天,把剩下的藥和繃帶也給了他。
評析
魯迅正因為有愛憎分明的胸懷,才能毅然棄醫(yī)從文,才能在麻木的封建社會中成為一把披荊斬棘的利刃。愛憎分明,是為人處世之道。新時代更需要我們有愛憎分明的思想品質(zhì)。面對著躺在車輪下的"小悅悅"而袖手旁觀的人,面對鮮有人敢攙扶的跌倒路邊的老人時,該采取怎樣的態(tài)度呢?是在心里哀嘆中國社會的現(xiàn)狀,抑或在鄙視他們的同時卻做著同樣的事,或者已經(jīng)麻木,覺得現(xiàn)在發(fā)生這種事情很正常?該警惕起來了,今天的我們,難道不是在逐漸地失去那種愛憎分明之心嗎?"智者明辨是非"、"不以善小而不為,不以惡小而為之",愛憎分明,需要我們從現(xiàn)在做起,從小事做起。